国鸿氢能联手中石化打造香港首个氢发电项目,氢电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文章来源:国鸿氢能、全球氢能、中国能源报,封面图源可画图库
近日,国鸿氢能携手香港建筑龙头企业、中石化香港联合打造氢能发电示范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为香港首个氢能发电示范项目,位于被誉为“未来科创和经济引擎”的香港北部都会区,由国际新能源产业联盟牵头推动,国鸿氢能结合落马洲工地实际应用场景、整合跨境资源完成整体方案设计。
图源国鸿氢能
项目采用国鸿氢能固定式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为工地办公室提供电力,实现零碳环保。氢气由中石化供应,初期将采用资源共享方式,后期待元朗凹头加氢站投入使用后,即可实现本地氢气供应;目前,该项目已取得香港政府氢能源跨部门工作小组初步批核,即将进入调试阶段,预计于2023年内投入使用。
此前,2023年3月,国鸿国际作为国鸿氢能的海外平台正式入驻香港科学园,并将成立“国际氢能创科中心”,推出香港首个氢储能和跨境氢能应用项目。这也是首个内地氢能企业落户香港科学园。[相关阅读:内地首家!国鸿氢能入驻香港科学园]
作为香港科学园首个进驻的内地氢能企业,国鸿氢能坚定不移地推动香港氢能产业发展。国鸿国际行政总裁朱喆煜女士表示:“我们非常荣幸作为国际新能源产业联盟的核心企业会员,与合作伙伴联手打造香港首个氢能发电应用项目。接下来,我们将在香港多个领域进一步推动氢能示范项目建设,并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部署。我们期待以长远的视角和积极合作的态度,促进氢能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全球氢经济的发展,以实现零碳绿色世界的梦想。”
资料显示,国鸿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鸿氢能”)是一家专注于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领先技术型氢燃料电池公司。经过多年的商业化历程,国鸿氢能科技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和氢燃料电池系统已实现多元化场景的研发和应用,广泛应用于公交、重卡、物流车、叉车、轨道交通和船舶等运输应用以及分布式发电和备用电源发电等固定式应用。
图源国鸿氢能
产品布局方面,国鸿氢能凭借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掌握的核心技术,目前已布局丰富产品线,产品主要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模块、固定式发电系统、燃料电池空气过滤器等氢燃料电池领域核心技术产品。
2017年,国鸿氢能电堆产线的投产拉开了中国燃料电池产业化序幕;2020年,国鸿氢能的首次新品发布会开启了电堆“1”字头时代,拉响了氢燃料电池成本进入新里程的号角。在新的产业变革下,国鸿氢能也开启了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2023年,国鸿氢能在产品交付、项目投运、战略合作等方面均有收获。
当前,搭载国鸿氢能燃料电池产品的氢能汽车超5000辆,累计运营里程超过1.2亿公里,连续五年国内车用燃料电池电堆市场占有率第一。根据5月招股书,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出货量已超过550兆瓦。
能源结构改革正在驱动我国氢能产业链从零敲碎打的创业团队转身踏上更广阔的公众舞台。国鸿氢能表示,将始终秉承“坚韧、创新、开放、共赢”的理念,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高品质规模化生产,推进燃料电池技术在道路交通、轨道交通、船舶、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并竭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因地制宜拓展氢燃料电池产品的应用场景,构建全方位的产品矩阵,扩大氢能在不同产业用途的应用,共同创造清洁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氢电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双碳”目标下,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是必然趋势,氢电耦合将为新能源电力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氢电耦合是指氢能和电能互相转化、高效协同的能源网络,在用电低谷时将风、光电能等清洁能源制氢存储,在用电高峰时再通过氢燃料电池发电,可以实现电网削峰填谷。
氢电协同可在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新能源消纳同时,有效解决高比例间歇性和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与刚性负荷之间的矛盾,保证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当前,我国二次能源中的电气化比例为27%,到2060年预计将达到60%。根据各方面的研究,到2060年,氢能所占比例将达到约15%,因此,占比为60%的电和占比为15%的氢将是2060年我国社会用能的最大组成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在2023中国(嘉兴)氢能产业大会上指出。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加速建设,氢电协同将实现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发展互利共赢。“我国深远海区域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是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趋势,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实现深远海区域就地发电制氢(氨)后送至岸上,或直接进行氢基能源的跨国贸易,可高效支撑深远海能源基地建设。”黄其励指出,同时,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可开发潜力约22.5亿千瓦,按20%比例制氢可年产绿氢超过3500万吨,替代石油超过1亿吨。2030年,风电制氢的度电成本将降至0.25元/千瓦时,海洋风电制氢成本可达22-25元/公斤。
尽管氢电协同渐受关注,但考虑到当前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的现状,实现氢电协同互补仍需解决技术、成本难题。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智慧氢能实验室主任林今指出,目前氢电交互方式有三种模式,分别为电网调峰型、电网友好型、工艺离网型,绿氢的制取需要满足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优化运行,同时,由于关键储运技术薄弱、制造工艺及效率问题尚待解决,我国大部分地区制氢成本仍居高不下,绿氢作为实现电氢耦合的关键,其终端价格需进一步降低。
对此,黄其励认为,加强氢电耦合技术研发是重中之重。“应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制定氢电耦合关键技术攻关路线图;聚焦大规模电解水制氢技术、氢高效转化、柔性绿氢耦合煤化工、高比例煤掺氨等关键技术工艺和核心器件领域的创新迭代,稳步增加氢电耦合领域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布局一批氢能国家工程中心。”
“氢能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融合,打造新型氢电融合方式,是行业应该努力的方向。”东方电气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重霖在公开活动中曾指出,氢能作为储能方式,未来和燃气轮机协同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和间隙性的问题;能源富集地区利用富余的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再将氢能输送到能源消费中心多元化利用,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长距离运输难题。
END
// 推 荐 阅 读
1、最高领导人再次点名氢能!习近平南昌考察:注重水电等优势传统能源与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的多能互补、深度融合
2、单笔最高金额达1.23亿元!近期氢能中标(采购)大单频出
3、总投资超3000亿元!一文了解2023国内13个百亿级氢能项目建设新进展
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通讯录
【免责声明】1、鉴于本平台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平台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平台联系,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平台将及时处理;2、本平台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需保留本平台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4、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全球氢能所有。
【版权声明】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